返回上頁
本文內容節錄自
(2) 德國心理學家馮‧雷斯托夫(Hedwig Von Restorff)於1933年在心理學研究期刊(Psychologische Forschung)中所發表的〈Über die Wirkung vonBereichsbildungen im Spurenfeld〉一文中即說明了人類的大腦傾向記住一些特殊、與眾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等,此一結果被稱之為「馮‧雷斯托夫效應」(Von Restorff effect)又稱隔離效應(isolation effect)或新奇效應(novelty effect),換言之,特殊的事物對大腦而言會產生吸引注意力的效果,有助於從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
(4)二千五百年前,由孔子門生紀錄孔子思想的《論語》中即明白指出「學而時習之」的重要性,亦即學習之後要不斷重複練習。
返回上頁
解密大腦記憶原理,讓你不再忘東忘西
本文內容節錄自
《課堂上的思維導圖中學生思維導圖學習法》(浙江人民出社)
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禁止商業使用,並須注明來自「孫易新思維導圖法」及附上原文連結。
| 關於大腦記憶的原理
(1)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豪斯(Hermann Ebbinghaus) 1885年在《記憶:對實驗心理學的貢獻》( Memory: A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一書中即闡述了序列位置效應(serial-position effect),亦即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與時近效應(Recency effect)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影響記憶的效果。
(2) 德國心理學家馮‧雷斯托夫(Hedwig Von Restorff)於1933年在心理學研究期刊(Psychologische Forschung)中所發表的〈Über die Wirkung vonBereichsbildungen im Spurenfeld〉一文中即說明了人類的大腦傾向記住一些特殊、與眾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等,此一結果被稱之為「馮‧雷斯托夫效應」(Von Restorff effect)又稱隔離效應(isolation effect)或新奇效應(novelty effect),換言之,特殊的事物對大腦而言會產生吸引注意力的效果,有助於從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
(3) 倡導有意義學習理論(meaningful learning)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柏爾(Ausubel, D.P.) 1968年在《教育心理學:一種認知觀》(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中指出,學習的過程當中,在個人的認知結構中,新學習的知識內容若能與既有的概念產生連結,學習才是有意義的,記憶的效果也才會提升。
(4)二千五百年前,由孔子門生紀錄孔子思想的《論語》中即明白指出「學而時習之」的重要性,亦即學習之後要不斷重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