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老師講堂】心智圖法的源起 | 孫易新心智圖法

Loading

返回上頁

【孫老師講堂】心智圖法的源起

image
今日我們所熟知的心智圖法(Mind Mapping,大陸譯為「思維導圖」)是採用英國學者東尼博贊(Tony Buzan)在1974 年提出的「心智圖」(Mind Map)做為「動態」處理訊息主要工具,藉以達到能夠有效提升大腦思考與學習能力的方法。


 「心智圖法」含有動作的意思,是一種融入思考與判斷的心智程序(Mental Process),其理論基礎涵蓋了認知心理學、語意學、組織圖、色彩學與圖像學等。


 許多以心智圖法為研究主題的論文,均證明它是一種可以有效提升思考與學習能力的方法,因此已經被超過2000家以上跨國企業導入到工作流程之中,各級學校也紛紛採用心智圖法做為老師教學的輔助工具與學生的學習方法。


 心智圖法是以視覺化的圖表與圖像為工具,呈現我們心智思維運作歷程與結果的方法。


 遠古時期的人類就懂得將生活中的意象,在洞穴中以壁畫的方式記錄下來;隨著文明的進步,圖像逐漸轉成指意性更明確的象形文字,例如「山、水」;到了近代,除了各種文字之外,還將思考的模式、因果關係、邏輯結構等,以圖表方式來進行溝通。


 因此,以視覺化的「圖表」、「圖像」來比喻或象徵(figurative)心智思維的方法,自古即有,是祖先累積下來的智慧,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資產。


 過去對於「誰是心智圖法的發明人」這個議題,常常引起很大的爭議。從上述說明,各位應可明白,心智圖法所涵蓋內容與我們人類文明發展息息相關,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累積。


 博贊植基於訊息處理、腦細胞的結構、大腦皮質功能等元素,在《Use Your Head》、《The Mind Map Book》等書中提出關於大腦認知與記憶的相關原理,也是引用其他學者的理論,包括十九世紀末期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所研究的系列位置效應(The Serial Position Effect)與遺忘曲線(Forgetting curve);博贊所謂的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模式,與日本學者今泉浩晃博士從藏傳佛經中成功解密曼陀羅的智慧,所提出九宮矩陣的放射性思考,在結構上非常類似;而我們祖先的智慧《易經》當中的太極思考,不僅具有放射性思考的模式,其中更蘊含著深厚的哲理。


 由此可見,人類對提升大腦思考與記憶能力的努力,自古至今從未間斷,大家都是「心智圖法」的共同創造者,而且持續創造中。


本文摘自孫易新著《案例解析!超高效心智圖法入門》,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禁止商業使用,並須註明來自「孫易新心智圖法」及附上原文連結。
返回上頁

推薦閱讀

推薦課程

Back To Top
+886-2-2346-6136
LINE